Mac工具癖

2013/11/02:删去了没必要的内容,看上去清爽一些了。

2013/07/26:修正了不合时宜的内容,不过有点乱了orz,凑合着看吧。

2012/12/18:修改了视频播放部分的内容

2012/07/01:小修补

不知道是不是Apple4us开的这个头, 总之工具癖系列应该算是一个广受欢迎并且也有不少人写的一个东西。虽然这个风潮似乎是过去很久了,不过火星点没关系,换到苹果系统下也有4年了,我就写写自己的工具癖吧。

首先是一个虽然不起眼但是在特定时间不可缺少的软件。Windows下的Aero Snap是一个不错的东西,但是OS X里并没有相应的功能,不过我们有Shift ItWindow Tidy,前者是免费的,不过已经停止开发很久了,但是有人fork了一个在github上继续开发。后者是收费的,不过在前两天感恩节的时候限免过。我现在用的就是后者,从可视化角度来讲要优秀一些。当然,如果你更加喜欢用快捷键的话,前者是更好的选择。(UPDATE: Spectacle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还免费)

之后是一些i字头的软件,作为照片管理的iPhoto和作为音频管理的iTunes。二者的核心都是以库来管理文件,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这种文件管理方法,所以常常会有人对iTunes恶语相向,毕竟如果作为音乐播放软件来说,iTunes太大太笨拙了。我也并非一上来就能接受,想来以前每每提到iTunes都要在心里恶狠狠的骂上两句,每每在论坛上看到有人骂iTunes也要上去帮忙踩上两脚。不过我现在已经离不开iTunes了,上千首歌如果真要手动使用文件夹管理的话我现在真的无法想象,而使用iTunes则可以方便的管理,并且使用搜索和智能文件夹轻松归类和找出符合我要求的曲目。当然iTunes并不支持网上各种稀奇古怪的音乐格式,这时候我们只要一个叫做XLD的小工具就可以方便快速的进行转换了。如果你无法理解用库来管理文件的好处,也许你可以阅读一下这个文档,虽然是说Windows的,但是核心思想并没有什么区别。另外如果喜欢欧美音乐的话Spotify绝对不能错过,就是国内用起来恐怕太麻烦了,看自己的情况吧。其它的文件管理程序还有Papers,如果你有一堆科技文献需要整理的话,那么没什么比Papers更加合适了,虽然这个软价格并不便宜。

对于图像编辑,OS X没有提供像Windows下画笔那样的小程序。当然你可以选择Photoshop,但是一来价格昂贵,二来绝大部分时候你是用不了那么多功能的。我现在用的是Pixelmator,应该可以满足很多人的要求,不过不是免费软件。说到截图,OS X自带的截图工具已经非常强大了,如果你还不清楚,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

之后是视频播放器,国人做的MplayerX是一个不错的视频播放器,如果你只想拿上来就看,那么没什么比这更傻瓜方便的软件了。另外XBMC作为一个媒体中心软件异常强大,对此可以参考我那篇写Plex的文章。顺便我现在基本上都在用XBMC,没什么觉得不满的地方。

接下来则是办公套件,苹果的iWork系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Keynote作为演示工具可以甩PowerPoint几条街,如果你做演示的地方有Mac电脑(这概率太低)或者你能够把自己的电脑搬去做演示,那么忘记PowerPoint吧,用Keynote做一个能够让大家下巴掉到地上的演示吧。如果实在需要使用MS Office格式,那么iWork也可以导出,但是鉴于MS Office自己的各个版本都没办法好好兼容,你也不要期望iWork能够做的更好。不过一般的应用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另外如果需要团队协作的文档,MS的SkydriveOffice Web App最近用了觉得还不错,毕竟微软自家的东西兼容性当然最好,当然MS Office也是有MAC版的,这个没有用过,就不做评价了。

之后则是程序猿们的时间,OS X上如果要开发软件必须要装Xcode,至于编辑器无非是Vim,Emacs一类,我无意在这里挑起任何可能的争论,所以关于这两个软件在Mac下的图形界面版本还请各位自己搜索。另外TextMate是OS X下独有的强大的编辑器,感兴趣的人可以去试一试,但是这个是收费的,并且并不便宜。另外还有最近兴起的Sublime Text也很不错,值得一试。对于终端,OS X自带了一个,对于大部分人应该是够用了,调教的方法和其他*nix系统里的终端没有什么区别。当然了,如果你对终端有特殊的需求,也许你可以尝试一下iTerm,不过我没有深入用过,就不做评价了。另外至于包管理器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挑一个你喜欢的吧,我用的是Homebrew

另外还有一个全局的系统通知软件:Growl,虽然不是官方的软件,但是由于其在OS X上非常受欢迎,所以很多第三方程序都有实现对它的支持。如果你需要一个通知中心的话,这个软件绝对不能错过。1.3版是收费的,不过你也可以下载免费的1.2.2版本。当然了,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的话,这个软件是开源的,你可以直接编译最新的版本来使用。嘛,当然现在系统自带通知中心了,这个也可有可无吧。

自动化工具中,Quicksilver无疑是OS X下一个绝对不可缺少的软件,通过插件,它可以实现很多之前需要多步点击才能做到的事情。最简单的用法就是当做快速启动程序,当然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在设置里的PreferencesActions里你可以看到所有支持的操作(安装不同的插件这里支持的操作会有不一样),你可以通过打钩来激活你需要的动作。另外在Triggers里你可以定义快捷键,对于重复操作完全可以使用快捷键一次完成。Quicksilver还可以配合Growl实现iTunes播放提示,这样就可以免于安装GrowlTunes了。Quicksilver的功能还有很多,通过Google可以找到很多应用,这里就不多说了。其他类似的软件还有Alfred,这个我没怎么用就不说了。另外系统自带的Automator也是非常优秀的自动化流程工具,我在这篇文章里曾经演示了如和用它实现文件批量重命名,但是其功能还有很多,如果你愿意挖掘,很多第三方软件是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的。如果你觉得Automator还不过瘾,那么AppleScript可以帮你实现更灵活的操作,这里有一个文档可以作为参考。另外,系统的服务是一个好东西,你可以在偏好设置键盘/键盘快捷键里设置你常用到的服务的快捷键,别忘了去看一看,里面一定会有你感兴趣的东西的。我相信如果你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工具,你会免去很多重复劳动,和无效点击,有效提升你的工作效率。

最后,再介绍几个小工具吧。OnyX可以让你方便的调用系统的维护脚本,不会用命令行?用这个就行了。OS X卸载文件没有卸载程序,直接把程序拖拽到垃圾箱里去就好了,不过毕竟有人对留下来的配置文件不爽,那么AppCleaner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说了这么多,虽然我尽量覆盖了我使用中的方方面面,但是难免也有遗漏的地方,如果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东西,尽可以留言,我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答的:)

一年

tontyoutoure提议到买了这个域名和空间,算来已经有一年之久了。最初正如关于页面里说的,弄空间纯属为了能搭一个Twitter的API,因为觉得能够自定义API名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情。不过毕竟只是搭一个API实在是太浪费了,于是就有了这个Blog。当然这个Blog叫什么当时还是犹豫了半天的,因为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要拿这个地方干啥,如果是作为折腾的地方,叫做实验室是挺合适的,但是这又体现不出不稳定的性质,于是就在我纠结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学校里那个“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筹)”然后就如你所见了。如果你要问我这个筹字什么时候可以拿掉,那么我只能说,等科大的那个国家实验室的筹拿掉了我这个再说吧…不过那个筹从我上大学开始到毕业都没有见过要拿掉的样子。当然除了这个Blog外还有那个反正Twitter已经全部t.co了所以也没用处了的一点也不短的短域名服务,以及用过一次后再没用武之地了的无聊的自用图床。也许还有其他什么我已经忘了的东西,就忽略吧。这一年间里也算稍微学了一点CSS和HTML,为了这个Blog折腾了很多插件,虽然现在已经不折腾了。被墙了3个子域名,感谢方长老,没把全部域名墙了。那么既然现在已经一年了,就来总结一下这一年里Blog的各种统计数据吧。

总共的访问量是3157人次,一共2377访问者,平均网站停留时间是2分26秒,每次访问页面数是1.96页,有75.29%的人都是新访问者。大概的访问量曲线如下所示:

一年间的访问次数统计

基本上有两个峰值,并且两个峰值的访问数都一样是64(好个敏感词…)。原因大概是被某个公众人物share了某一篇文章吧,否则这个连小众都算不上的Blog是不可能有这么多访问量的。

总共文章共41篇,包括tontyoutoure从他以前的Blogger里导入的9篇,所以总共写了32篇,两个人一年这么多篇也不算少吧,或者说我觉得居然能有这么多篇真是奇怪啊,我本来以为会更少一些的。草稿箱里的文章一共7篇,当然里面没有我挖的坑,全是tontyoutoure的,至于他会不会填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论数101条,被自动过滤的垃圾评论数273条,所以说现在垃圾评论真是猖獗啊,多亏了Akismet,让我免去了许多烦恼。

访问量最多的5篇文章依次是:

  1. 抛弃文件夹!用Plex来管理你MAC下的视频!(好吧我承认了这个标题危言耸听了)
  2. 黑客们的来福士戴尔 (没想到这么多人对HHKB感兴趣啊…)
  3. GEB读书笔记之一——形式系统初步 (第一次尝试写连载,还好没坑,不过水平还是有待提高啊)
  4. 3DS动手玩 (有了年底的大作,我的3DS终于不用吃灰了)
  5. Cherry青轴机械键盘小评 (好吧,又是一个关于键盘的文章)

而回复量最高的5篇文章则是:

  1. 火车上的萝莉 (你们这群绅士!变态!)
  2. GEB读书笔记之一——形式系统初步 (评论数只有第一名的一半,这个世界真扭曲)
  3. [跟风向]凉宫厨你伤不起 (你别说人家坑了4年,你草稿里的东西是不是也想坑4年?)
  4. God Is A Girl (小圆评论文,看了两遍后的脑热产物…)
  5. 写在J老板去袋鼠国的前面 (咦咦?这个怎么这么多评论…)

其他的比如说访问人中的浏览器使用,其中Chrome一骑当先,Firefox紧随其后,之后则是该死的IE,并且IE6占了IE总人数中的1/3,我是不是太仁慈只给了IE6一个警告啊,之后干脆直接重定向到Firefox下载页面好了…不过如果只看最近一个月的统计,Safari已经到了第二位,Firefox则掉到第四了。我靠,我家火狐哪里惹你们不高兴了!

浏览器统计

操作系统其实没什么可说的了,用屁股想都知道是谁多。另外可能由于我写了篇关于MAC的东西,所以Macintosh也有将近1/4的比例倒是比想象中的要高了不少。

操作系统统计

至于流量来源,有将近一半是来自于搜索,这对于一个个人Blog而言应该是理所应当的事吧。搜索的流量里有3/4来自于Google,1/4来自于Baidu,剩下的则是个位数的Bing。另外有将近1/4的流量是直接流量,有真么多人是直接用链接访问的?真是奇怪…最后还有18.5%的引荐流量,当然其中大部分来自于tuidao.me,因为我做了重定向,不过我觉得大多数人应该是被这个域名骗了而点进来的就是了…至于搜索对应的关键字,基本上就和最多访问文章对应,这个也挺正常的了。

流量来源统计

最后就是RSS的订阅用户,居然有24个人耶!没有想到居然有这么多人订阅,实在是太感谢大家了~

那么接下来的一年里,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这个地方还会继续存在下去,风格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如果你们觉得更新的太慢,也可以向tontyoutoure催一催,其实他有几篇文章我也想看看写的是啥样呢…

最后感谢大家这一年间的支持,Blog也添加了+1按钮,没事干了也要多按一按喔~~

For Jobs

我们所在的这代人第一次听说苹果大概都是在计算机机课本里的历史部分里,或者哪个电子杂志的回顾专栏里。从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创业开始,Apple I,Apple II,IBM的介入,微软的崛起,苹果的没落。那一段历史被人谈论了无数遍,而自那往后的历史,似乎就没有了苹果的影子,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苹果是一家历史上的公司,现在已经倒闭了。虽然现在人们提到苹果的崛起总要提到那款彩壳的iMac,但是我想更多的人应该和我一样,是从iPod开始重新认识了苹果。

那时候应该是小学毕业,磁带机还占据着大部分人心目中对随身音乐播放器的认知,CD和MD不过是追求流行的年轻人的玩具,而MP3虽然顶着音质不佳的臭帽子,但是凭着小巧的造型也有和CD机分庭抗礼的趋势,我记得很清楚我第一个想要的MP3,三星的YP-700H,容量256MB,要价1800元。不过限于价格我终究没有买,而是另买了一个杂牌的MP3,64MB,500元,按现在话来说就是山寨吧。虽然是山寨,虽然向里面导入歌曲还要用特殊的软件,不过我还是用的很开心,便不怎么对MP3再做什么关注了。大概过了一段时间,不记得是多久了,在市中心的电脑城里开了应该是我们这里第一家苹果的专营店,外面打出了大大的iPod的广告,一个大约一人高的iPod模型,上面写着“把上千首歌放进你的口袋”,一边的小子标示着容量和价格——10GB,2400元。广告放在电脑城的出入口,非常的显眼,与众不同的造型很快吸引了当时已经对MP3见怪不怪的我的眼球。几次路过,都要从玻璃橱窗里向里望一望,不过毕竟价格并不便宜,当时害羞的我也没有那个勇气进店去尝试一番。一次偶然间在晚上回家的公交车上碰到一个人在那里把玩着手里的iPod,几个按键在昏暗的车厢里发出红色的光芒,看上去着实漂亮。现在想想那应该是3代的iPod吧,一个圆环上面有4个按键,屏幕也是黑白的。这应该是我和苹果产品的第一次接触吧。

后来那家店引入了那款著名的“台灯”iMac,每次路过那里我都会侧眼看一看,毕竟这个样式太引人注目了。摆放在橱窗的这台“台灯”放着宣传的广告片,现在看来,在那个时候,苹果就已经喜欢强调自己的产品是“活着”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华丽”该是从那时起我对苹果最深的印象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但是最开始和苹果的接触并非那么的美好,因为需要解码器,我在Windows上下载了Quicktime,当然也顺便下载了iTunes,但是无论如何这两个软件都没有个我留下哪怕是“还行”的印象,和系统格格不入的外观,庞大的体积,莫名其妙的操作要求都让我很快将这两个软件束之高阁。自此,苹果华而不实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几年过去了,苹果和我的交集似乎也就是每次回家会路过的那家苹果店,因为价格原因和对其的固有印象,我没有买过任何的苹果产品,虽然我很喜欢它的设计。很快我上了大学,因为买电脑的事头痛了很久,自诩对电子产品很在行的我自不会去求助别人到底买什么好,但是在海量的品牌和产品面前,如何挑一个自己满意的产品真的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直到我看到了现在我用的这款MacBook Pro。实话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自认为我买神舟的概率都比我买苹果的概率要高,而且我几乎相信我的第一台笔记本肯定是Thinkpad。不过最后,我选择了这款MacBook Pro —— MA895。说来可笑,现在自诩为果粉的我当年买这台MBP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居然是可以用BootCamp装Windows,不过事实也算是如我所料,刚入MacBook Pro的我虽然惊艳于系统的华丽,但是却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还好能装Windows,于是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Windows下度过的。不过感谢现在已经没有的麦客孤独论坛,终究我还是慢慢习惯了OS X并且慢慢爱上这个系统,他让我抛弃了喜欢瞎折腾的习惯,虽然没有了那些看上去很高深并且能够带来不少成就感的优化和调整,但是我终于可以将心思专注于要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做事的工具上。现在我电脑里保留Windows的唯一理由也就是游戏了,不过或许当某一天我买了家用机后,Windows存在的理由也就没有了吧。

当然,能让苹果走到现在这一步的不是MAC,也不是iPod,而是iPhone。手机开始在生活中出现并不早,但是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我们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我而言手机都仅仅是一个只要能打电话发短信就可以的工具,这也是我上大学时挑手机买的是Nokia 6030的原因之一。当时也有智能机,s60的,Windows Mobile的,我相信所有人现在都会对这种所谓的“智能”手机嗤之以鼻,但是那的确是那个年代的“智能”手机,自然我不会对这种东西有任何的兴趣。然后iPhone来了,我至今仍旧记得iPhone刚发布时众媒体的评价,竞争对手的反应,还有各种分析师的预计,大家都对此不以为然。”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 苹果的这个广告词当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也就是个广告词而已吧,而现在这已经变成了现实。当然限于价格,我一直没有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iPhone,倒是趁着便宜收了一台二手的一代Touch,用着和iPhone一样的iOS系统,带来的是和OS X一样,甚至更佳的用户体验,一个以人为中心设计的产品,而不是一堆电子器件的集合。

MAC,iPod,iPhone,iPad,OS X,iOS,iTunes……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的远见卓识,乔布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带领的团队带来了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子产品,软件,和3D动画片,改变了我和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对科技的认知,他的成就是那么的耀眼,但是他本人却并非那么的遥不可及。乔布斯并非名校毕业,家里也没有什么背景,个人品德也并非高尚,骂人,欺骗,剽窃。这一切让他更像一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是它却改变了整个世界,不禁让许多以前不那么自信的人也产生了试一试的想法。那个站在演讲台上自信满满的介绍自己产品的乔布斯,想必是大众眼里他最为耀眼的样子吧。今天他走了,有人说,一个人死了,它的竞争对手就再也打不败他了。这对于Google和Amazon这样的挑战者而言,这恐怕是最让人遗憾的消息吧。今天Google和Amazon都在首页放置了Steve Jobs, 1955 – 2011 的文字,想必是向这个伟大的竞争对手致以的最高敬意吧。

最后,我想没什么以OS X自带的文本编辑的图标更合适的结尾了吧,愿乔教主安息,也祝苹果公司能够更进一步。

Think different

Replacing Emoji...

GEB读书笔记之六——人工智能

想来想去还是在出国前把这个坑剩下的最后一点填掉吧,自己挖的坑还是要自己填。不过在正式填坑之前我还是要吐槽一下tontyoutoure写的上一篇文章,轻而易举的就成了本Blog评论数最多兼回复/访问比最高的一篇文章了,我才不承认访问这里的都是萝莉控啊可恶,你们都是绅士吗???果然这个世界连打篮球的都全是萝莉了吗???

好吧,下面还是写正文。上次扯完了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这次就开始讲讲逻辑领域最受人关注的一个应用——人工智能。不过人工智能这一块就无法像之前那样能够用严谨的数学推演来得结论了,因为这里并没有什么让人广泛接受的理论,就是最长提到的讨论人工智能能否实现的丘奇-图灵论题都仅仅是一个论题而不是定理,而什么是智能更是七嘴八舌。下棋能够下赢人类机器就算是有智能了么?我前两天心血来潮和简单电脑下了一盘国际象棋还输了呢(可恶,我不是笨蛋啊!),我才不会承认我的电脑智能比我高啊!图灵有一个很出名的图灵测验,大意就是说使用两个分隔开的房间,让测试者用键盘和屏幕与另一边房间的机器交流,如果测试者无法分清对方是机器还是人,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机器有智能。当然图灵提出这个测试的时候计算机还啥都不是呢,所以听上去似乎挺有道理的,不过连智力测试机器都能把人干掉的今天也没见到有人承认某个机器拥有智能(多句嘴,你们觉得大萌神算是有智能的机器么?),所以到底什么叫做智能,机器要模拟到什么程度才能实现人类的智能就成了这个地球上最难达成共识的事情之一。

作者在书里写了不少关于智能的层次的问题,并且以DNA和蛋白质作为例子,不过对于满打满算也就是高中学了两年生物的我而言,也就DNA和RNA还算记得,mRNA就只能说是隐约记得,而tRNA则有一种“这是啥?能吃么?”的感觉了。不过作者的意思还算是理解,蛋白质相比于DNA自然是很复杂了,而之上构成的器官已经人本身就更加的说不清道不明了。不过DNA那一套却是出奇的简单,ATGC两两配对,没有什么复杂的不可理解的规则,所以由简单的DNA再往上层层构建的人类能够拥有智能,那么由各种逻辑电路构成的机器为什么就不能拥有智能呢?不过说道这里,就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质问:“DNA和逻辑电路不是一样的东西!”不过在回答这样的问题前先来听两段音乐吧:

这两首歌一样么?严格来说不是,因为音色很显然不一样,不过我想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两首歌是一回事。就像我们可以用钢琴来演奏爱情买卖,也可以用Google Doodle来演奏,虽然后者简陋的多,但是没人会否认弹出来的就是爱情买卖。这就是同构,数学里想必这个概念听过不少遍吧。

那么,如果我们肯定了不同的基质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的话,也应该同意机器是可以形成和人一样的智能的。但是这个结论显然不是那么的令人愉快,因为几乎所有人听到这个的第一反应大概都是不爽,并且旋即列出诸多反驳的理由。毕竟机器算是人造出来的,人造的东西和人拥有一样的智能(现就不说有没有可能更强了)总会使人产生“那我算啥”的感觉。

两个最常被人拿出来说的东西就是机器不能有人一样的非理性和创造性。理由很简单,机器是根据程序运行的器件,如果程序没有问题的话机器运行也不会出问题,那么人类偶尔会产生的非理性结论(不小心把2+2算成5)机器是不会出现的。不过,无论是理性也好,非理性也好,这些结论都是我们的大脑得出的,但是如果我们好好考虑一下人类大脑的构造的话,就会发现大脑也是由运行的完美无缺的神经元构成的,神经元的电信号传输也是按照一套规矩运行的,并遵守物理学上的规律,但错误的信念却由这些完美无缺的神经元产生了,这两个东西并不处于同一个层次(如同DNA与蛋白质),正确与错误的确在不同的层次上和平共处了。所以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个完美无缺的计算机硬件不能支持高层次的混乱错误的行为。

至于创造性则要复杂不少,一个人工智能程序想出了一个它的设计者没有想到的一个主意,那么这该归功于谁?程序本身?还是遍程序的人?大部分时候我们认为这不过是编程序的人把这个主意深藏在了程序内部(以至于他自己都没注意到),而计算机只是单纯的使其浮出表面了而已,因为我们在一步一步追踪程序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过程中了解了使这个结论产生的原因,并知道这个原因实际上就是编程人员脑内所想的东西,只不过程序把它具现化了。如果什么时候我们没有发现这样的原因,也许我们就能说这个主意是程序自己想出来的了吧。

不过虽然说了些东西,我们还是没法得出一点可令人信服的结论,因为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对机器的构造是一方面,对人类自身的理解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对于后者,哲学家们争论了几千年,结论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清晰,作者在书里这点也写了不少,但是我想如果要拿来说服人还是不够,很多的东西也只能说是人工智能工作者们所相信的东西,不过不相信的人也不会搞这块了,所以说这些人的说服力有多高也有待商榷。回到自己,小时候曾经想过,要是有个哆啦A梦该多好,后来也有想过,不如我自己造一个吧~虽然现在极度怀疑即使不考虑那些道具的话,哆啦A梦能否在2112年被造出来,但是100年前的人类又如何能想到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呢?所以如果问我机器能实现人类的智能吗?我会说:能。至于如果能的话会不会成终结者那样,就不是我能想像的了。

行了,这个坑就算填完了,我已经不太记得最初是为什么想要挖这么大的一个坑,自己以前也没写过类似的文字,大概行文中的漏洞也一抓一大把吧,如果你发现了,还请不吝指教。我的文笔也不是很有趣,要说作文也是我人生中最最恐怖的噩梦也行,所以,感谢能够坚持看到这里的你,谢谢。

对了,如果你喜欢nyan cat的话,你可以用这个链接来访问这个Blog

黑客们的来福士戴尔

Update(2012/8/13): 最近自己也入手了一块这个键盘,再补充的说说感受吧。这次没买Type-S,因为价格要高不少,虽然建议零售价差不多,但实际上普通的Pro2有比较高的折扣,这样算下来为了静音而买Type-S就不是那么值得了。扯远了,回到正题来。就声音而言比起青轴当然是小很多了,但是和薄膜相比还是有点大。不过这个声音即使放在办公室里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还没有到吵人的地步。按键配置就Mac而言支持配合Fn键来调节音量和屏幕亮度(驱动在这里),这点十分方便,但是有一个大问题是,这个键盘Fn键只有一个,在右Shift的右边,而一般来说配合Fn键实现的那些功能键,比如说上下左右PageUp/Down等也基本分布在右手区,这样对于我而言如果不看键盘的话单纯盲打很难按的准这些组合键,何况我买的又是无刻印版的,看了也没用。这样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左Meta键调成Fn键,可是在Mac系统里Meta键实际就是Cmd键,使用频率和Win的Ctrl差不多,没了左Cmd只有右Cmd在一般使用中左手键盘右手鼠标的情况下还是有些麻烦的。不过Windows用户这点应该问题不大。另外键位空隙比较大,如果在一个灰多的环境里使用的话可能要时常清洁一下才行。

和壕做舍友的好处就是当你有什么想要但是没钱买的东西的时候,你可以怂恿他买来借给你用。这次事情的起因就是因为买了Cherry还觉得不够的壕大大觉得有必要再入一个键盘,所以在我好心的推荐下,大大最后决定入HHKB,这款我梦寐以求的东西。

HHKB
口耐的小键盘

在开始正文前请允许我吼一句:

HHKB + Vimperator + Firefox 就是神器啊!!!

咳咳,事实基本上就是这样了。

键盘的键位上图也已经很明显了,没什么用的Caps键被Ctrl键取代了,不得不说这个改变是真真正正的深得我心啊,没啥用的Caps键成天占个那么好按的位置而让Ctrl键不得不偏安一隅,这不公平啊!其次是ESC键代替了波浪键,这个好处也就是用VIM的时候方便了不少。变化最大的是右上角的那部分键位,Delete键往下放了一行,按起来更方便了一些。反斜杠和波浪键放在了原来退格键的地方。其余的辅助按键被取消了,变成了需要按Fn键和其他按键来配合来使用的情况。另外,通过键盘背后的跳线,可以设置键盘的工作模式和个别功能键的分配,如Delete/Backspace,Return/Enter等按键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调换。键位的设计极为适合于配合VIM工作,当然我觉得既然Ctrl换到了这么好的一个位置,配合Emacs也该没什么问题了。

至于手感,相较于青轴的清脆,这个静电容式的键盘可以说别有一番风味。青轴有一点不好的就是回弹速度有点慢,玩OSU!的时候会有按不过来的情况。而HHKB就没有这种问题。按键的力度我觉得比黑轴要轻,每次成功按下一个按键会有一种下沉的感觉,告诉你确实的按下了。不过想要一直按着一个键不放的话还是需要使点劲的,不然按键很容易就弹起来了。当然,青轴噼里啪啦的声音自然也是没有了,还是很安静的。因为没用过其他的键盘,所以也不好对手感做更深入的比较了,总不见得和薄膜键盘比吧。如果需要总结的话,那就是青轴和静电容各有各的骚法,大家就各取所需吧。

差不多就是如此了,不过之前虽然说了键位的排布很骚, 真正用起来还是需要适应一下的,特别是Backspace键可以说是刚开始最容易按错的了吧…最后我觉得…我现在一个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早点把这个键盘还回去,不然如果中毒已深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