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Jordan steak 和深盘pizza

首先这篇blog的时间点并不对,应该是在8月末,但是回国之后一直没有时间,加上今天paper 被sign-off失眠不知道干什么,喝了半杯酒之后想敲点字再去尝试睡觉。
------------------------------------------
其实芝加哥离我在的村并不远,开车也就3小时,而且我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机场。。。。)这是正好我要坐灰机回国加上领导从国内回来,就在芝加哥呆上两天,顺便尝试一下还算有名的深盘pizza还有Jordan steak。

首先来一张芝加哥著名的密西根大街大桥(好拗口的名字)。这条大桥连接了芝加哥的南北,在大概1920年建立,现在密西根大街已经成为了整个芝加哥的中心。

Trump国际宾馆。曾经的第一高楼。芝加哥遍布钢铁建筑物,据说是因为曾经出现过一次大型城市火灾,再之后重新设计的建筑物都以钢铁为主。

深盘pizza,在哪家店吃的我去我忘了(老年痴呆先兆。。)应该算是比较正宗的了,味道还算不错没有想象中那么腻,不过跟正常的pizza比较也没有太多不同。可能很多cheese在一起吃起来比较过瘾吧。

Jordan steak。 其实进去之后发现被骗了,跟MJ的关系并不是很大,牛排还不错,这个是ribeye 3成熟的。可能是为篮球运动员准备的分量格外的大。酱的味道是比较偏甜的那种。

点的时候是骨髓,在纽约的一家意大利餐馆特别喜欢吃的一道菜。结果上来的时候出乎我想象的是肉特别多,味道也没有那家意大利店里精致。美国菜的特点吧,比较实成,适合我这种吃饱了就high的屌丝。。

总而言之,芝加哥还是一个美国里难得的大都市,跟纽约相比建筑物更加现代化一些。这次去找的是比较有芝加哥特色的东西,其实口感也就一般。下次有时间逛逛博物馆。(讲道理的话我真的不是很喜欢去大城市旅游。。。我的风格一般也就局限在饭馆和宾馆里了。。)
差不多简简单单就这样吧,准备睡觉了。再过两周就是圣诞节了,希望自己到时候能好好放松一下,no more trouble sleeping!
--------------------------------------------------------
一觉起来,感觉这么滑水的发一篇微博也不大合适,怎么说也是某实验室的博主,还是稍微加一点科普的东西。这期呢,就稍微讲一下牛排。我在高中的时候领导带我在长春吃的第一次牛排,叫什么“绿野仙踪”,如果没记错的话。薄薄的一片,记忆中酱的味道挺不错。开始来美国对牛排并不是很感冒,知道在附近发现了一家不错的steak house之后略略中毒,每周总会去一两次。美国牛排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的厚,大概3cm往上的厚度,吃起来特别实成。虽然每次的味道都差不多,但是对于一个平时几乎素食的人来说,开荤的感觉爽爽嗒!
我平时吃的牛排大概主要是三个部位,用一张图片来解释。

1.rib eye俗称腰眼肉;2. 西冷,是后腰肉;3. 菲力,俗称里脊肉。不懂为啥用英文直译之后就变得逼格一点。。

至于特点其实挺鲜明的:首先rib eye是比较肥的,烤起来因为有油脂的味道特别香,一般rib eye的牛排都比较厚,吃起来特别过瘾。唯一的问题是,因为不同的牛油脂含量不一样,所以同样每次要点medium rare,其实出来的口感都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西冷就瘦肉多一些,切片稍微薄一点,西冷牛排还有个名字叫做纽约客(new york strip),我开始以为是因为这块肉的位置和美国地图上纽约位置比较接近(汗。。。)后来才知道名字的来由是最早在曼哈顿上的Delmonico Restaurant ,做这个牛排特别有名,后来名字就叫开了;3.菲力牛排,从上面那张图可以看到,其实和西冷的位置比较接近,但是实际上口感明显嫩一些,被安利成了牛身上最好吃的肉,其实简单的来讲就是比较嫩的瘦肉。一般来讲不能单纯的去判断哪里的肉最好吃,还要根据牛的品种。简单来讲就是,肥的牛吃西冷或者菲力;瘦的牛吃rib eye。 比如安格斯牛,比较瘦,所以我习惯吃rib eye;但是和牛就比较肥,如果吃rib eye就跟吃肥肉一样,所以吃和牛的西冷比较好,有钱也可以菲力。
美国牛肉的评级系统是按照Prime、Choice、Select、Standard、Commercial、Utility、Cutter 或 Canner 依次降低的,评级的标准是脂肪分布。Prime和Choice的牛肉都会在肉上被卡上戳,就像这次芝加哥的肉就是Prime的。Select往下的牛肉就不适合做牛排了,炒菜或者火锅比较好。
按照烤的时间长短,牛排的生熟程度一般来讲可以点的是rare->medium rare-> medium->medium well->well done。一般来讲我喜欢点medium rare,比如rib eye的话,油脂比较多,点了medium往上,就会闻到焦味。实际上rare也并不完全是生的,还是会烤大概三四分钟的。(啊,开始怀念rare的神户了。。。)。
好了,码了这么多字我也饿的不行了,就这样吧,希望大家下次去牛排店能点到自己满意的牛排~

日本游记:神户-奈良-东京

原本想起个稍微有点逼格的title,无奈最近一直在写paper draft 和analysis note. 感觉还是这样的题目比较利于我这种老年选手以后的查找。
到日本的第一站是神户,首先惊呆于入关的时间,可能是正好赶上了国内的十一假期,于是乎我在入关的地方整整等了小四个小时,第一天晚上也就搭在机场海关了。唯一值得一提的事,我在排队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背着同样的背包,于是土鳖的我问了旁边的一个姑娘:“你们旅行团人好多啊。。。。” 图片我就不贴了,请搜索‘爸爸去哪同款书包’。。。

 

神户市全景,那个小岛就是我开会的地方

第一周在神户开会,对于神户我的印象有两个:有关中文 = 神户牛肉; 有关英文,神户=Kobe (明年退役了啊哎)。开会的地点环境不错,出门走走就是一片海滩,没事干可以翘会去吹海风。可能是在美国大农村呆习惯了,感觉日本空气也就差不多。

走几分钟就能到海边吹吹风

 

左边那个小楼就是会场,上面是地铁桥
每天早上坐电车去开会的地方要路经一个桥(冬木大桥!!!),风光也算不错。日本人整体感觉很急,每天在地铁站可以看到各式各样跑来跑去的人。还有一点比较有趣,在神户做扶梯的时候是靠右站靠左走,之后我去东京的时候发现那里是靠左站靠右走。对此我那位东京朋友的评价是,关西人比较土,总愿意搞些不一样的东西 - -

这个桥貌似叫什么六甲大桥

 

冬木大桥!!!Fate里面的桥就是取景这个的!!!

神户市内貌似也啥特别的景点,后来发现了一座山,里面有个瀑布,于是忽悠了几个同事一起去爬山。山上风景真心不错,最后看到瀑布的时候心情极好。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自动贩卖机真实太强大了,山上也有,可怜我苦逼的背了一大桶水,又完整没有开封的背了下来。。。

 

这个瀑布超级漂亮,第一段下来是一个蓄水池,然后下面有第二个瀑布

山上还有一个植物园(确切说是herb园),布景挺有特色的。

临近万圣节的布景,这个楼的光线设计的不错

 

植物园里面挺多这种透明的楼

开会中间开车去了奈良一次。相比神户,稍微多了一点古风,可能是中国游客比较多,金阁寺能看到不少穿和服的游客。看惯了中国的古寺,感觉金阁寺也只就不过如此吧。。。还去了清水寺,里面也没啥特别倒是外面的市集热闹得很。请原谅我手机没电了 。。。。

据说是真的金子,不过不让走近

 

清水寺的市集,挤满了人,价格还不是特别坑爹。

神户也就差不多这样子了,最后重中之重是,神户牛肉!!! 我第一次去吃一个评级低一点的牛肉,要了3分熟,一口下去整个人都醉了,不只是我,一桌人都醉了,那个美国同事表示“一辈子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肉”。 第二天正好发工资,那个同事非常激动的说,“额受不了勒,今天晚上继续吧”于是yelp了一家看似更好的店,大伙一起奢侈了一把。第二次我直接点了生肉,店家用火烧味燎了一下,只能说好吃到爆炸!!!(对不起,手机那天又TM没电了,另外我也是吃到没心情拍照了)。我只能安利一下所有要去神户的朋友,可以不买电饭锅,可以不买马桶圈,这牛肉是真心要吃啊!!!

我只能说I will be back !!

奈良行其实是个小插曲,下一站是东京。说来惭愧,我在东京基本上啥景点也没去,主要是见到了初中同学,一起聊天吃饭喝酒了着。东京的饭店好多都是只能坐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可以吃两个小时,换一家继续。。

东京的夜景,晚上八点办公楼里还是都开着灯,看来这里的加班问题很严重啊。

因为我住的宾馆走路几分钟就到秋叶原,作为伪宅男,一定要去膜拜一下这个传说的地方。本来这条大道是步行街的,同学讲后来因为出了一次事件,就是有人开大卡车进了步行街造成多起伤亡,现在变成了车道。秋叶原上满地都是动漫的电子产品的店面。当我看到‘持中国护照可享受xx折优惠’的时候,再也管不了我的麒麟臂。。。

秋叶原,在无数个动画片中出现的街道。原来是步行街了着,后来某年被人驱车碾压后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真特么便宜啊,正好还没有无刻的HHKB,头一次感觉作为中国人的特权,不买不是中国人啊。。。

 

这个太TM帅了,细节完美啊,那个摩托车和鞋子,壮哉我大saber!

 

黑化saber,我的脸已经快要贴近玻璃里面了。。。价格真是情怀。。。。
这里是浅草寺,据说是日本国寺。其实也没啥看的,有趣一点地是抽签。便宜的很可以试试人品 :)

雷门,据说是浅草寺的象征,所有人都在这里排队。有啥特别么。。。

 

老板看完此签,非常开心。。。说我这篇paper一定非常NB。。。

这次没有去东京塔,去了一个据说是新的东京最高点,叫天空树。在天空树上可以看到整个东京市。出来的时候在机器上打印了一个纪念钥匙扣。哎,我对刻名字的东西完全抵抗不能。书上说,这是一种对于自己存在感稀薄的感觉,参见遍地撒尿的狗。。。。

天空树外景,确实高,白天看没感觉,晚上还是挺震撼的。

 

可以俯瞰整个东京市

 

看下面的汽车像玩具一样。其实我们一直在找吃饭的地方。。。

 

一看可以刻名字,赶紧搞一个去。下面那个是今年的新日记本。我感觉我是不是自我意识比较弱,所有东西都喜欢弄个seal或者signature。。

另外就是逛逛商店,除了给家人带点东西我没买啥。买了一个喝清酒的杯子,木头漆器,太漂亮了。本来想买一个水杯的,结果价格太雷 - - 还有一些抹茶小点心,非常不错的。

图片看不大清楚,不过超级好看。密集喜爱症患者路过。。

 

同学跟我讲这个点心还挺讲究,blablabla,卧槽我全忘了。。。。
PS1: 据说日本的马桶很有名气,我问了同学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直接用水冲之后烘干完全不用纸的。。。。我表示适应不能。。。
PS2: 日本街上没有垃圾箱,所以千万不要在街上吃东西。而且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非常可怕,纸盒和纸张都要分别处理的。如果不小心分错类别,收垃圾的人就不会收走。。
PS3: 如果有纹身,是不可以去泡温泉的。。。。。。
PS4: 日本英语并不是那么普及,但是如果是大城市的话是可以自己自助游的。
然后就是顺利班师。在美国生活忙忙碌碌,有时候还真是希望能一直在日本这么一直悠闲的呆下去。不过想想家中领导貌美如花,还是回去赚钱养家吧 哈哈。
—— Leon

Thank you Iwata

 

Credit

作为一个玩了十几年电子游戏一直兴趣不减的人,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我也是从FC开始第一次接触到了电子游戏。不过这并不代表因为这个所以我对任天堂产生了什么特殊的感情。毕竟在那个年代,能有得玩就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即使是现在公认的渣作,在当年我也能玩的津津有味。好坏自然是不会分的,公司什么的就更是不懂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年在FC上玩过的最多的游戏还是Konami的,任天堂的游戏并没有在我的儿童时代留下什么很深的印象。没过几年,我玩游戏的地方就转移到了PC, 在这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家用游戏界对我而言就如同不存在一样。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某一年的夏天,说来可笑,那天我在报刊亭买了本《大众软件》,卖书的人问我喜不喜欢玩游戏,在得到了我肯定的回答之后,给我推荐了一本《电子游戏软件》,对我说这本游戏杂志卖的不错,也许我会喜欢。正好有点闲钱的我于是就顺便买下了那本杂志,可是到了家翻开来看的时候却越看越不对劲,那期的主题是E3,这我倒还是懂的,不过里面写的东西就有些莫名奇妙了,什么“任天堂换了新老总后到处握手被称作土下座外交”,什么“捆绑外设游戏方糖变相降价”,还有什么“久多良木健手持UMD光盘介绍新世纪的Walkman”。当时我的脑海里有两个想法,一个是:这都是什么鬼?另外一个则是:现在居然还有人玩游戏机?虽然我在翻开那本杂志不久就产生了被报刊亭老板骗了的感觉,不过毕竟这杂志讲的都是游戏——虽然天知道“游戏方糖”到底是什么鬼东西——我还是一页一页翻了下去。不得不说最后看完之后感觉还不错,有种了解了一些新东西的感觉。我现在还记得那本杂志里介绍了一个PS2游戏《蚊》,是关于模拟蚊子吸血的一个游戏,不过我已经忘记了在那个游戏里玩家是扮演蚊子还是扮演人了,总之是个挺莫名其妙的游戏,以至于莫名其妙到了现在我居然还记得。虽然被骗买了本和自己没啥关系的杂志,不过我对内容还算满意,便没想的去和报刊亭老板去理论,但我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再没有买过那本杂志,毕竟那个世界和我并没有什么关系。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家里的PC也开始渐渐变得力不从心,很快我就沦落到了只能看着杂志上的Doom3和Half Life 2截图流口水的地步。为了寻找我家PC也能够带的动的游戏,我接触到了模拟器,并很快沉迷于“恶魔城:白夜协奏曲”中。现在回想起来,这作恶魔城也算是公认的过于简单。不过小时候玩初代恶魔城连第一个蝙蝠Boss都过不去的惨痛记忆,使得我在终于剿灭这作里第一个蝙蝠Boss后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成就感。之后我又在模拟器上了些其他的游戏,比如说“晓月圆舞曲”,“烈火之剑”,还有“缩小帽”什么的。并在听说恶魔城新作将要在NDS上推出的时候入手了NDS,这也是我时隔多年头一次回到了专用游戏设备的怀抱。NDS出来的前几年里,涌现了不少脑洞大开的游戏,玩惯了传统PC游戏的我在第一次见到诸如应援团,蜡笔吃豆人,彩虹卡比,迷失蔚蓝,任天狗,动物之森,马里奥赛车的时候有一种发现了新大陆的感觉,我甚至惊讶的发现连这上面的俄罗斯方块都能玩出新花样来,就更别提那款情怀大作“新超级马里奥兄弟”了。总而言之,NDS在我电脑步入暮年后给我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也让我认识了一整片新的大陆。而直到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也是自岩田聪当上任天堂社长后第一个主导开发的硬件设备。

对于这位岩田聪社长,我的第一印象莫过于他在E3发布会台上那蹩脚的英语,以及他的游戏访谈节目Iwata Ask里著名的“台词”: (laugh)。岩田聪是个很独特的社长,作为游戏界最大的公司之一的头头,每当在宣传自家产品的时候总是喜欢亲自上阵,最近的几年里还开办了Nintendo Direct这种网络录播节目,每一期他都会站在那里宣传自家将要推出的游戏。有时候给我一种是不是任天堂没有市场部的错觉。他的这种亲民形象也使得他在玩家中人气很高,论坛里也常有以他为素材制作的各种恶搞图片。当然了,宣传自家产品只能算是义务,真正把他和其他不少游戏界高管区分开来的是他对游戏的热爱。很明显的,不是所有人都喜爱自己所处的行业,这点在游戏界也没有例外。而岩田聪在不同场合的发言和表现来看,他无疑是热爱着这个行业。在他GDC 2005的演讲台上,他请了台下的几个人一起上去玩了一局马里奥赛车DS,那个游戏我当年玩的时候也觉得很欢乐的,但是我没想到岩田聪作为一个社长,在游戏开发者大会的讲台上玩着自家的游戏还能笑的那么开心。作为普遍保守的日本人,他在台上的动作甚至比旁边其他人都要手舞足蹈。另外,Iwata Ask这种访谈节目也并不是随便拉一个人过来就能做成的,问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差事,特别是一个问题需要引出令人感兴趣的答案,甚至被提问者本身都没有想到的方方面面,这都是需要对游戏有很深的理解才能做到的。最后,虽然Nintendo Direct在最初的几期里都是他中规中矩的在那里展示将要发售的游戏预告,不过在制作了几期之后,他也尝试开始在里面加上各种不同的元素,更换不同表演的风格,目地也是为了让冷冰冰的发布会变得有趣起来。这也和他本人对游戏的看法是一致的,游戏就是为了好玩。当然他本人在担任社长以前也可以算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程序员了,网上也流传了不少他当年拯救Pokémon, Mother 2, 还有Smash Melee的传说,不过那也都是在我接触这些之前的事了。

总而言之,任天堂在他的领导下,走上了和其他一线游戏大厂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并诞生了一批和PC上截然不同风格的游戏。我在以前是绝对不会想到赛车游戏可以做成像马里奥赛车的风格,格斗游戏可以做成Smash的规则,射击游戏可以做成如Splatoon般亲民,更不要提任天堂还有一票独此一家或者其他公司已经不怎么做的游戏系列和类型。任天堂凭借着一己之力提供了我在PC游戏之外的另一个娱乐圣地,并在游戏内外都给我带来了数不尽的快乐。电子游戏仍旧是一个新兴产业,而任天堂的游戏又充满了欢乐与幻想,不禁容易让人忘记了创造这一片任天堂大陆的,也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会生病,会死亡。岩田聪去世的消息来的如此突然,就如同几年前刚听说乔布斯去世的消息一样,令人难以相信。从今以后,Iwata Ask和Nintendo Direct大概都会继续下去,但我们却再也见不到社长的(Laugh)和耍宝了。

现在任天堂自身也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上,除了自家的游戏外也开始渐渐介入手机游戏,主题公园,甚至电影的开发。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特别是在电子游戏这种竞争激烈的高风险行业之中,即使是在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最久的任天堂也没有例外。不过只要它们还在坚持制作高品质的有趣游戏,我就会一直支持它们的产品,毕竟,正如岩田聪所说,游戏最为本质的东西只有一个,那就是有趣,并为所有人提供快乐。

即便我们来自世界的不同地方
即便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
即便我们吃着太多的的薯条或者饭团
即便我们对游戏有着不同的喜好
但我们每个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
那就是就是我们都拥有着同样的玩者之心。
–岩田聪 于GDC 2005

What if beyond what-if —— Spiders vs. the Sun

不知道有多少读者朋友一样和我是知名网络漫画家 xkcd 的 what-if 系列的狂热爱好者(限于英语水平以及文化差异,他的漫画我经常get不到笑点)。这个系列的特点是用一些更加脑洞的方式回答一些已经很脑洞的问题。即使我自诩是一个脑洞很深的人,这个系列也常常让我叹服。最新一期的 what-if 是有人问,身边的蜘蛛的万有引力大,还是太阳的万有引力大?
作者先后比较了一只亚马逊食鸟蜘蛛对身边人的引力,整个地球的所有蜘蛛平摊在地球表面上对地表上的一个人的引力,以及一个长满了蜘蛛的废水处理厂对厂旁边的一个人的引力。尽管作者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实这三个力与太阳对地球上一个人的引力的大小相比并不是递进关系,它们与太阳对人造成的引力之间的倍数分别差了7个,13个,和7个数量级。然而一个自然而然的脑洞他却没有填上,那就是,全地球的蜘蛛能对一个人造成多大的引力?这个引力和太阳对人造成的引力相比呢?
于是我的脑洞迅速歪到了给定体积(当然还有密度)的物体,什么形状能产生最大的引力这个问题上。
这个形状首先肯定是一个相对合力方向旋转对称的形状。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够明白这个形状的外表面上任意一个质量元对于这个质点的引力在合力方向上的分量是个恒量。也就是说,\(\cos(\theta)/r^2\)是一个恒量。如图,这样的面事实上是一个6次曲面\((x^2+y^2+z^2)^2=c^4z^2\)。它比球体稍微要矮一些。

 

这个曲面内部的体积可以用球积分计算

\[\int_0^{2\pi}d\phi \int_0^{\frac{\pi}{2}}d\theta \sin\theta\int_0^{c\sqrt{\cos\theta}}r^2 dr=\frac{4\pi c^{3}}{15}\]
其中\(c\)满足\(r^2=c^2\cos\theta\),也就是这个长轴的长度。我们假设蜘蛛为了和太阳比较引力的伟大事业,都自觉自愿的被打成了蜘蛛酱,哦不,蜘蛛浆。那么,它们的密度可以用水来代替。xkcd相当不负责任的推算了一个\(2\times10^8\)kg的世界蜘蛛总量。那我们就要
代入上式等于\(2\times10^5\text{m}^3\),得到\(C_0\)等于62.04m。和人的平均身高大概差了30多倍,勉强算的上远远大于吧w
而每一个等\(c\)面上,每个体积元的引力加速度(就省的再乘个人的重量了)贡献都是\(\frac{dV\rho\mathrm{G}}{c^2}\)。由于\(r=c\sqrt{\cos\theta}\),故\(dr =\sqrt{\cos\theta}dc\) 。故整个形状对人的引力大小可以表示为

\[g_{\text{spider}}=\int_0^{2\pi}d\phi \int_0^{\frac{\pi}{2}}d\theta \sin\theta\int_0^{C_0}\cos\theta c^2\sqrt{\cos\theta}\frac{\rho G}{c^2}dc=\frac{4\pi\rho GC_0}{5}\]

\[=1.04\times 10^5\text{m/s}^2\]
远远小于太阳施加的引力加速度,也就是

\[6.67384\times 10^{-11}\times 1.989\times 10^{30}/(1.49\times10^{11})^2=0.0059\text{m/s}^2\]
其实上面这段计算根本就跟放屁一样没有任何意义,简单计算就知道这种形状也就比同样质量的球体多了1/3引力,而那个不靠谱的蜘蛛总量估计误差怎么想也比这大得多。
不过除了有趣的计算过程之外,我们还知道到底差多少了。由于那个加速度和\(C_0\)一次方成正比,所以大约\(C_0\)再大个600倍差不多就赶上太阳了。看起来也不多嘛。
根据这个页面的数据,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干重大概在550000000000吨左右,湿重大概要乘以3,比起我们的要求还是差了30倍左右。
地球生物太弱了啊!
有这闲工夫去写论文啊!

读后感——《管惟炎口述歷史回憶錄》

回北京的火车上,无聊的我在笔电里乱翻,只想找点东西打发时间。在一个放各种各样我觉得高大上的我看不进去的文档的地方(里面既有 Element of Style, 也有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等等等等)文件夹中,我发现了一个叫“归档”的子文件夹,创建时间是2010年,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点开看了看才知道这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载的蜗壳中科大的前任校长管惟炎回忆录,他也是方⬤之先生当时的上司,⬤四之后去国,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物理。在火车上因为笔电的电池不够,看的时间比较短,回到北京之后磨磨叽叽又花了几天才看完。因为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算给大家推荐一下这本书吧。

管惟炎先生一身经历极其丰富,出身苏北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却又很早跟随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活动(毕竟还是抗了三分日的),后来先后在哈工大,清华,北大三所大学念过物理。解放后沦陷后他被选去苏联留学,跟随诺贝尔奖获得者卡皮察(有意思的是,维基说这个人曾经研究过球状闪电,大刘的粉丝应该很容易就能想起那个四米高的白金板吧w)学习低温物理,归国后担任过中科院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后来因为“不乖”和方励⬤先生一起被免去了职务,六⬤之前的1988年出国访问,⬤四之后也就没有回国,后来被民国政府网罗去,在位于新竹的国立清华大学给学生教授物理。2003年因为车祸去世,享年74岁。

同样是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成绩优秀,早年深信共产主义,管惟炎先生却比他的江苏老乡林昭先生幸运了太多。事实上,因为这两人的命运差的太远,导致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思考这其中的原因。书中说到,管惟炎先生中学时代作文写的非常好,另一方面,他中学的物理老师也让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犹豫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权衡之下,他还是选择了物理。这个选择至少在三个方面对他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1. 共产党对于文人的控制和迫害远远超过了科学家和工程师,除了思想控制的需要外,毛泽东本身也是一个重理轻文的人,隔三差五就要找个文人吊上路灯批判一番。而物理所这样的地方则是受到了周恩来不小的保护,文革中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小。

2. 因为留学苏联,他错过了反右运动。而林昭就是在这项运动中醒了过来,进而一步步收到迫害。管惟炎觉悟的很晚,或者说他和共产党的割裂也从没有到达过林昭那种程度(大概也是因为他没怎么吃到过苦头吧),在文革中他也就可以说比较少的违心话就能过关。能够在对知识分子摧残最大的两次政治风波中置身事外,幸运女神真的很眷顾他。

3. 在零下271摄氏度的低温下,氦是没有摩擦力的,迷人的物理也让他可以暂时的忘掉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投入到对低温物理的钻研上去。对他来说,物理学就是一个避风港。去国之后,很多民运人士在异国他乡身无长技,而且在马列主义斗争哲学中浸淫多年,到了自由的土地上不由得“赢得了天空,失去了大地”,过的十分失意。而精于学术的管惟炎先生和⬤励之先生一样,在异国他乡依然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过着体面而充实的生活。在国立清华大学,他还获得过每年由学生推选的杰出教学奖,更是十分不易。

因为在苏联待过很久,管惟炎先生对中苏体制的差异也有比较深刻的见解。就他看来,政治挂帅,政治压倒一切的做法是中国独一份。

李四光的女儿李林有一次到罗马尼亚的一个物理研究所去参观,最后她说,我是党员,你们这应该也有党支部,有党委书记,能不能跟我们交流党的工作经验。他们说,可以。就把她领到一个实验室一位化验员,说他是党委书记。

另外,在苏联,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的收入都是相当高的,甚至比斯大林都高。而在大陆,在改革前,占有特权最多,收入最好的显然是那些“外行领导内行”的党委干部们。也难怪苏联被称为苏修,中共简直就是共产党中的共产党。

中科大冬天的暖气,(相对)自由的校风,以及种种让我回想起来就十分舒畅的事物,很大程度上都要感谢这位老校长。事实上管校长在管理学校方面相当有一套,两次科大学生上街游行在他的斡旋之下,都获得了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至少安徽省政府和合肥市政府都比较满意,中央的态度从两张撤职令上就能看出来了)结果。中科大在80年代招生上的巨大成功(那时中科大能够招到比北大清华还要多的理科状元)也证明了他出色的管理学校的能力。当然了,你国你党怎么可能因为一个人能力突出就让他平步青云。

最后是一则逸闻:
到台湾的时候有位女记者问管惟炎先生,是不是要争取成为中华民国的公民。他回答说我是比你还要资深的中华民国公民。后来他和马英九提起这件事,马英九回答说,整个中国十二亿人口,都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只是目前没有台湾的户籍。这件事让管对马的印象很好。(当然了,政治家最会做的就是lip service,众所周知,大陆人想拿台湾户籍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